美联储

从沃尔克转型看中国收益率曲线

中国国信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近期中国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引发争议,尤其经济每况愈下而长端利率高企令人费解。从“反通胀斗士”沃尔克的货币调控转型史中,可得到什么启示呢?

近期中国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惹起诸多争议,尤其是经济每况愈下而长端利率兀自高企颇为令人费解。历史总是重演,或许我们可以从保罗•沃尔克(PaulVolcker)货币政策调控转型的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

在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之前,1975年的美国出现了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走势截然背离的情形。1975年7月,联邦基金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3%下降到6%,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从7.8%升至8%。短端利率下降,是因为美联储正在采取措施应对日益显现的衰退;长端利率上扬,是因为市场担心宽松货币政策会推高通胀。自此,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的一幕深印在沃尔克的头脑中。

1979年10月6日,在出任美联储主席的首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沃尔克即宣布将贴现率提高整整一个百分点。当时美国通胀率达到惊人的13%,失业率也超过了两位数,美国经济进入战后最低迷时期。沃尔克这一高调反通胀举动,当时被称作“星期六晚间的大屠杀”。沃尔克一厢情愿地认为,为抑制势不可挡的通胀,短端利率上行是必须的,而一旦市场相信美联储新政能够取得成功,长端利率自会水到渠成地下行。如此,收益率曲线平坦化应是可以预期的。然而,事与愿违的是,1979年11月20日,美联储再次召开FOMC会议之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向上突破到10.75%。而造成收益率曲线进一步陡峭化的症结恰恰在于: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内,美联储在控制通胀加速方面屡战屡败,市场对美联储政策普遍持怀疑态度。

您已阅读24%(615字),剩余76%(19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