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

媒体札记:文章的操守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新华一篇批“狗仔”的新文章,将文章出轨事件的“新闻操守”之争再推向舆论高点,即便一直为茂名等抗议运动忧国忧民的发言者也卷入其中。

新华社做了篇新文章。

《“狗仔”当道,“新闻”蒙羞——关于“文章事件”的新闻解读》,昨天下午15时许由@新华视点发布。开门见山,迎风展旗:“先发‘预告’吊足胃口,再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明明是活脱脱在导演狗血的八卦剧,却标榜这是‘新闻报道,呈现事实’。对于连日来在网络上喧闹无比的‘文章事件’,人们宁愿相信这仅仅是一起狗仔八卦事件,而与严肃的新闻报道无关。因为在当前新闻战线持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背景下,在‘友善’明确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中,‘文章事件’如与新闻报道有关,无疑就是中国新闻界需要警惕的一声警钟。”

虽然新华网坚持用“某娱乐周刊”代替直接点名道姓,但声声批判句句诛心:“以‘新闻’的名义导演出的八卦剧”;“一系列表述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却让人感觉丑闻呼之欲出,一次次引发网络狂潮”;“不少人质疑,先‘放风’后爆料,是否刻意为之?有必要吗?网民‘阳蕾976’认为这个做法‘太不地道’……网民‘姑娘要做柴火妞’则感叹‘好像没有了新闻操守’。‘与陈冠希艳照门等丑闻相比,这次照片的尺度根本不算什么,但关注度尤其高,关键原因是热点被刻意拉长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自立认为,以欲擒故纵的方式策划爆料,是利用公众的好奇心消费绯闻,‘周一见’事件爆料周期长、猜测多,对当事人家庭而言是‘深切的伤害’。”

以此作为铺垫,新华网开始在“无底线的狗仔与应秉持善意的新闻”之间“厘清界限”:“一位受访的资深主编认为,‘周一见’的丑闻运营方法,‘刚刚踩在新闻伦理的底线上’。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有关内容是陈述事实,并未大肆捏造,‘但这种吊足了胃口、卖足了关子的方式,对读者是不尊重的,对当事人是不善意的,也无法赢得业内尊重。’……一些法律学者则认为,明星的隐私权同样应受保护……与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完全无关的私人事务不受侵扰等。”

那么,对于正规的新闻媒介来说,“丑闻类”新闻究竟应该怎么报?这家中共喉舌谆谆教诲:“受访资深媒体人认为,在报道‘丑闻’类新闻时,更需要秉持善意的原则……不能在新闻炒作中成了赢家,在新闻伦理中却是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常江认为,娱乐新闻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更容易背离通行的道德标准,出现‘过度’的情况。这与市场上很多打着‘新闻报道’的娱乐网站、刊物泛滥有关,这些娱乐刊物的从业人员大多游离在基本的新闻道德、新闻纪律之外,只为钱、只图钱。常江认为,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考虑到可能对社会舆论与主流道德观产生的影响,媒体的使命应当止于对现象做出记录和合理解释,不能超越自身的身份,甚至直接干预甚至策划娱乐事件。‘具体来说,无论是周一见的预热,还是当事人与媒体负责人在微博上的言语对峙,其实都已经超越了新闻报道的范畴。或者说,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了记录者与阐释者的角色,而自己扮演起新闻人物。’”

不愧是新华网,文章结语不忘首尾呼应,将高屋建瓴的批判进行到底:“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在目前期刊、杂志的注册登记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不能放任一些打着新闻旗号的期刊成为甚至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摒弃的狗仔队的‘自由岛’,以免它们无限度地放大、传播负能量,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推行。”

您已阅读21%(1314字),剩余79%(48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