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

期待信用违约事件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中国债务市场刚性兑付的历史,直接导致风险定价行为扭曲。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或成为风险定价实现普及的推手。

如果人们没有忘记,在2009年信贷爆发性增长时期,许多分析就曾指出当信贷高增长势头退却,大概3年之后坏账必然会增多。2013年年中,货币市场上的“钱荒”、迟迟未出的全国政府债务审计结果,都加剧了市场对中国经济财务稳健性的担忧,而眼下的信托风险事件正是后续效应之一。

2014:信用风险事件增长期

2010年之后,中国新增信贷增长稳定,但信贷余额增速却逐年下降;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却持续增长,增速先升后降。显然,在中国货币当局信贷货币投放回归正常增长情况下,市场转向了非信贷融资,但随后社会融资增长也出现了“瓶颈”。2012年社会融资增速达22.9%,2013年则下降为9.7%。融资下降的同时,资金利率却持续高企,综合当前各种融资成本的实际综合成本,资金实际利率中枢已达到10%左右。在制造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的状况下,如此高成本下的融资行为,显然绝大多数融资都不会是经营性,而是财务性的融资行为。成本高企加上融资增速放缓,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融资能力下降,中国经济行为主体的去杠杆压力陡增,信用违约风险大为上升。

从微观个体的情况看,2013年中国信用市场就开始呈现出了信用风险暴露上升的态势。在债券市场上,发行主体评级和债项工具评级被下调的现象明显增多。据笔者所在债券研究团队的观察和不完全统计,2013年下半年债券发行主体评级被下调54家,债项工具下调14个,一改过去评级调整为稀有个例的情况。在信托市场上,中诚信托兑付事件的余波还未消退,2月初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的10亿兑付危机又浮出水面。在信贷市场上,2013年四季度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双升,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比2012年上升0.05%,达到1%,且不良率和不良规模全年都呈现了持续上升的态势。

您已阅读26%(732字),剩余74%(20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