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GDP统计应考虑治污成本

中国国资委研究员罗天昊:中国在GDP统计中忽略了很多因素。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靠牺牲环境制造了GDP,同时又把治理污染的投资计入GDP。如果采用“绿色GDP”计算方法,中国经济总量应比现在少。

治污不力,提头来见?

2013年年底,在北京的地方“两会”上,市长王安顺透露,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改善大气质量。他说,中央某领导曾对他开玩笑,称治理不好空气,就“提头来见”。

有意思的是,如果治理不好空气,就要“提头来见”的话,那些能够治理好空气的地方,又该如何奖励?

这是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GDP统计中忽略了很多因素。此前,中国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四大牺牲”之上,即对自然环境、国家资源、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的牺牲。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牺牲。不少地方为了迅速做大GDP,罔顾对当地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在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被列入政府工作议程,显示中国政府改善环境的决心。

事实上,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无论在政府还是民间,已倡导多时,但从实效看,并不理想。推行新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观念的改变,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GDP统计应计入治污成本

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GDP的统计方法,推出“绿色GDP”的统计模式。

一直以来,朝野之间,对于中国GDP统计方法的诟病,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的GDP总和,往往大于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数据。2013年,地方统计数据,超出全国数据2万亿,误差达5%。另一个就是对GDP统计方法的质疑。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靠牺牲环境制造了GDP,同时又把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计入GDP。如果采用“绿色GDP”的计算方法,中国经济总量应比现在少。

您已阅读23%(660字),剩余77%(225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