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大国小吃乱弹

中国历史学家章立凡:微服私访,品尝民间美食,与民同乐,是君主们都爱干的事儿。但观大国如尝小吃:作秀固可餐也,取食必健康乎。

微服私访,品尝民间美食,与民同乐,是君主们都爱干的事儿。当年这类趣闻轶事往往随机而生,与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无关,也不至于招来没完没了的政治解读。

当下神州名吃,首推包子。早年北京西四牌楼“二友居”的包子脍炙人口,可惜遭遇拆迁了,有家名气不大的包子铺,反倒成了头牌。笔者几年前外出办事,地方僻静找不着饭馆,不得已进去过一回,食客不多,也谈不上什么风味特色,聊为充饥而已。印象最深的是服务差,如今随手翻翻网上的大众点评,多数为负面评价。

包子发明人诸葛亮,被面点业尊为祖师爷。传说他征南蛮时,以白面裹肉制成“蛮头”,代替人头祭神渡江,故又称“瞒头”。后来,这一上欺神明下保生民的食物,不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至北宋出现分流,有馅者始称“包子”。

南京名吃“一条龙包子”,相传系因南北朝时陈朝后主(陈叔宝)而得名。他十岁时偷偷溜出宫门,在秦淮河边游逛到肚子饿了,走进一包子铺,抓起新出笼的包子连吃数枚,越吃越香,可没给钱就走了。隔日又来白吃,店家看他不似寻常人家子弟,请其留个姓名日后记账,小叔宝歪歪扭扭地写下“一条龙”仨字。日后身份显露,包子铺生意兴隆,“一条龙”爪印裱挂中堂,店门被尊称“龙门”,街道也改名“龙门街”。据说陈后主登基后觉得有失体面,以“欺君罔上”为由封了店家,但“龙门街”及“一条龙包子”却至今犹存。

您已阅读25%(557字),剩余75%(163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