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2013: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

《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回顾2013年中国传媒业,“粗鄙时代”是我给它的判断和定性。但相较鸦雀无声的秩序时代,粗鄙时代毕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何以欢乐遭杀戮?

播下的美好希望总开不出花朵?

——是昏聩的偶然遮挡住了阳光雨露,

而时间则以悲哀当骰子,掷玩取乐……

这些半瞎的人类命运的主宰者啊,

任意将悲欢撒在我人生的旅途。

——托马斯•哈代《偶然》

旧年将逝之际,西风过去,北京的冬日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天高云淡,阳光灿烂。

但是,对于厕身传媒业的许多人来说,寒冬里的好天气并不能抵御来自心底的寒意。

“为什么这个世纪比别的世纪更糟?

也许,因为常怀悲伤和常响警报,

它只触摸这黑色的溃疡,

但却无法在时间的跨度中将其治愈。”

——白银时代的歌者阿赫玛托娃曾经悲伤地吟唱。

但如今并不是我们所处的世纪比过去更糟,只是,我们没有看到应该发生的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在大转折的关键时刻。虽然明明知道应该驶向的彼岸,但我们却热衷于在此岸兜圈子。

本应该释放的活力,却越来越有气无力;本应该关进笼子的权力,却越来越随心所欲。

于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停滞,甚至后退。

困惑笼罩着社会。

作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晴雨表的中国传媒业,寒意袭来,自然也是寒颤连连。我在2013年上一篇《大转折时代埋头做一只鸵鸟》一文中最后的判断,不幸而言中。

就在年底,上海的《新闻晚报》宣布新年停刊。此前,上海刚刚宣布文新集团和解放报业集团合并组建,华人文化基金成了一向牛气的财新传媒的新股东。

最新发生的事,是传媒人圈里流传的媒体界的另一位大姐大、《中国经营报》总编李佩钰女士关于对《中国经营报》进行结构性调整的讲话,显示了传统媒体业遇到的巨大压力。

无论把这些变化看作是主动迎战,还是被动调整,在这个时节,都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媒体人的悲情。

在逃亡的慌乱中,在坚守的痛苦中,在旁观的幸灾乐祸中,在监管的铁石心肠中,恐慌摧毁着理性的判断,传统媒体人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

未来又将驶向何处?

但是,我们的未来,却注定要从这里开始。

一、大势

在回顾2012年的传媒业时,我认为那是一个平庸的调适之年,至今也坚持这个判断。

2013年又是什么?

粗鄙时代。

粗鄙时代是我服务的《中国周刊》在2013年4月号所做的一期封面,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判断和定性。

我觉得这个定性不仅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同样,这一概念,也可以用来观照我所厕身和认识的2013的中国传媒业,甚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传媒业。

并非说过去中国传媒业就不粗鄙,可以说,传媒业与我们的社会一样,从来就没有摆脱过粗鄙,只是,在过去的岁月里,传媒业力图进行的争取独立人格的媒体市场化努力,以及高扬的铁肩道义的守望者的理想主义精神光辉,遮掩住了传媒业盛行的粗陋的利己主义的身影。

在这样事实上的悖离中,在理想主义不断遭到的摧折中,在标杆性人物不断地被动退场中,粗鄙的利己主义终于在2013年走出了阴影,堂而皇之在中国传媒业登堂入室了。

您已阅读20%(1143字),剩余80%(446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