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

欧洲如何与中国共处?

FT专栏作家斯蒂芬斯: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中国之行,折射出整个欧洲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深陷经济困境的欧洲迫切希望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加出口,但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个目标与坚持欧洲价值体系和利益协调起来。

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上周访问中国时,腰弯得简直不能再低。在英国民众看来,英国首相这副激情自贬的猥琐样让人难堪。这样做改变不了什么。卡梅伦尚未登机回国,中国官方控制的媒体就已经称,英国只不过是“一个欧洲老牌国家,适合旅游和留学”。

至于说卡梅伦此行可能服务于某种全局目标,实际上此次访问让人痛苦地看到,高贵、重商主义和奉承被毫无章法地结合在一起——这往往是欧洲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深陷经济困境的欧洲迫切希望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加出口。但如何将这个目标与坚持欧洲价值观体系和利益协调起来呢?

卡梅伦此次出访正值东中国海紧张局势出现危险升级,中国试图控制日本管辖的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的空域。最近中国宣布划设一个庞大的防空识别区,标志着逐步升级的对日本施压进入一个新阶段,目的是从日本手中夺取这些岛屿——中国称其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控制权。

您已阅读23%(389字),剩余77%(13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