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我要是站在肯尼斯•阿罗面前,可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但要是走进乔治•施蒂格勒的办公室,可能会很快放松下来,甚至还敢鼓足勇气开个玩笑。

我要是站在肯尼斯•阿罗(Kenneth J.Arrow)的面前,可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这可是20世纪最具有原创力的经济学大师啊。但是,我要是走进乔治•施蒂格勒的办公室,可能会很快放松下来,甚至还敢鼓足勇气和教授开个玩笑。我读着他的自传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中译本《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仿佛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施蒂格勒天性爱热闹。他说,好的大学应该在大城市里,因为这里人多,各色人才都有,有一种多语言、多文化、兼容并包的氛围。偏僻的大学只会形成一个书呆子的小圈子。他还说,经济学研究最好是多跟别人合作,和别人合作10篇论文的影响力,一定比自己单独写5篇更大。

施蒂格勒出生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刚到美国的移民。施蒂格勒从小喜欢读书,但也没有看出什么天才的迹象。他本科读的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了不少工商管理的功课,然后到西北大学读了个硕士,基本上还是商科为主。他爸爸是个小房地产商,所以施蒂格勒学了不少“房地产开发”的课程。到申请博士生的时候,他阴差阳错地到了芝加哥大学。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给他的录取通知书上生硬地写到:“你必须在6月10日之前开一个25美元的账户”,哈佛大学给他的通知书是系秘写的,只有芝加哥大学的回复是系主任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信。

您已阅读28%(572字),剩余72%(15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