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食品的“催肥”指数

FT专栏作家斯卡平克:我认为,在食品包装上标出“催肥”指数是抑制肥胖的最好办法。一些食品企业拒不采纳,可能是因为该方法会暴露出哪些食品最催肥。

随着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即将结业的MBA学生们开始演示自己的毕业报告,空气中洋溢着一种学期末的欢快气氛。

我主持了一个小组讨论,而学生们则在等待评委会揭晓哪位小组成员赢得了“针对肥胖的商业解决方案”最优提案奖。

获奖的方案是,让人们将钱存入一个网络存钱罐,筹得的资金将由实现了减肥目标的人分享。

考虑到比赛的主题,以及与欧洲顶级商学院毕业班亲密交流的机会颇为难得,我原以为我所在的讨论组以及比赛评委中会有很多来自食品行业的高管。还有谁会比他们更适合判断哪些方案是抗击肥胖的最佳商业解决方案呢?

但事实上,这里没有任何来自食品行业的人。我的小组由两名伦敦商学院的教师和私人健康保险公司Bupa的一名高管组成。比赛的评委则来自健康领域的智囊机构、咨询公司以及医院。

我得知,学校邀请了食品公司,但后者表示无法赴约。

对此我本不应感到意外。食品行业在这一问题上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一些食品公司可以充满自豪的谈论抗击肥胖问题,而其他一些企业(包括一些鼓吹自身经营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企业)则有充分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您已阅读25%(467字),剩余75%(140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