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再平衡之痛与中国出路

中国民生证券管清友、朱振鑫:新兴市场国家近期经济社会动荡,或源自全球从失衡加速走向再平衡引发的痛楚,需以结构性改革来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2013年5月以来,在内外环境的冲击下,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社会动荡。表面上看,这些事件的起因纷繁错杂、毫无关系,但实际上,这都是全球从“失衡”(imbalance)加速走向“再平衡”“(rebalance)引发的痛楚。

金融危机前十年,发达国家过度杠杆化、自由化,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财政和国际收支维持双赤字,新兴市场享受了由此带来的外需和外资,形成了出口导向、投资主导、信贷驱动的畸形发展模式。过去五年,结构性调整虽然有所进展,但失衡实际上还在加剧。发达国家祭出超低利率和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使新兴市场延续资本流入,货币和信贷加速扩张,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但进入2013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接近极限,全球“再平衡”的痛苦正加速在新兴市场发作。

全球再平衡之痛

第一个痛苦来自贸易再平衡。从发达国家来看,作为主要的两个逆差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逆差正在加速收窄。2005-2008年间,欧盟和美国每月的合计逆差在800亿美元左右,而近三个月这个数字平均仅为300亿美元左右。欧盟2-4月甚至史无前例的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贸易顺差。这不是偶然现象。一方面,发达国家降低负债率导致储蓄-投资缺口显著缩小,另一方面,各国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重新兴起,其中既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这样的显性保护主义(visible protectionism),又包括推动本币贬值这种隐性保护主义(invisible protectionism)。

您已阅读20%(617字),剩余80%(24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