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回归的政治学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李柱铭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决定在香港又一个前途未测之时,承担某种角色。多年来,香港人都觉得自己是过客,无力也无心参与自身的命运。

李柱铭在1956年考入久负盛名的香港大学,主修英文,多年后,他在立法会中毫不费力地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定与此经历有关。毕业后,他在当了三年中学教师后,前往伦敦的林肯律师学院修读法律。他从小想做飞行员、外交家,最终因为喜欢辩论而成为律师——最好的工作,因为有人会为他的辩论付钱。林肯律师学院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法律学院,处于在金融城与威斯敏斯特之间。这三年的时光深刻塑造了这个香港青年,除研习法律外,他还要竭力去除香港口音,像一个英国绅士一样生活。

回到香港后,他在雪厂街9号一间借来的办公室里开始了律师生涯,带着那顶滑稽的白色假发出庭,为他的代理人争辩。他的职业生涯正遭遇多事之秋,在1966—1967年的香港骚动不安,它既来自于这个殖民城市内部的管理不善,更来自于红色中国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正试图把火焰烧到香港。他对于社会公正的信念超过了政治意识,作为一名年轻律师,他主动为左派的工会辩护,或许这一点,使得北京日后对他产生兴趣。而他对香港的态度也因这骚乱而得到确认,“我的帐上只有3千元,若有10万,就带着父母去台湾,我自己教英文为业”,他日后说。

幸好他没有离去,台湾少了一名或许不错的英文教师,但香港却多了一名杰出的律师与社会领袖。接下来的十多年中,他与香港社会共同成长。法治精神,正像是这个城市的优良海港、蓬勃的创业精神、新闻自由一样,造就了令世界惊叹的繁荣。与它治下的其他殖民地不同,英国从未决定把民主引入到香港,但它却创造了一种令大多数人满意的(尤其是那些不断涌入的内地难民)“贤能统治”——它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管理,有一套能吸纳本地精英的政治生态,市场行为与社会生活都保持着某种自治,很少遭遇来自政府干预,尽管这个殖民地社会充斥着种族不平,但法治系统却仍大体是公平的。这城市是建立在商人的冒险之上,政治是勉强的配合者,一直到1970年代,这特性依旧显著,洋行的大班们在行政局有世袭式的位置,而本地的华人精英也同样被吸纳其中——尽管,这常常是装饰性的。

您已阅读32%(832字),剩余68%(17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