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

欧洲为何不能以小国为榜样?

FT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不能把波罗的海三小国当作整个欧洲的榜样,因为非常小的开放经济体能够做到的事情,大型且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人们普遍认为,紧缩既符合道义又有利于经济。对“紧缩派”而言,金融危机是道德败坏的标志,只有经历紧缩之苦才能赎罪。但经济存在于当世,而非来生。那些提倡紧缩的人必须证明,紧缩不仅符合道义,而且还很有效。如何才能证明?答案是举出成功的例子。在欧洲,人们往往把波罗的海国家当作例子,尤其是拉脱维亚——拉脱维亚曾遭受危机冲击,后来得到纾困,现在(我们被告知)经济蓬勃发展。真是这样吗?若果真如此,其他国家能以此为榜样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均是: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如此。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波罗的海三个小国爱沙尼亚(130万人)、拉脱维亚(200万人)和立陶宛(300万人)的经济全都在信贷的驱动下蓬勃发展。2007年,拉脱维亚经常账户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为22%,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的比率分别为16%和14%。与资本流入对应的是国内的巨额私人部门财务赤字:拉脱维亚私人部门赤字与GDP的比率是23%,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分别是19%和13%。与往常一样,经济繁荣为财政状况增色不少:2007年,爱沙尼亚净公共债务与GDP之比是-4%,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分别为5%和11%。

随后就出现了“金融危机四骑士”:资本流入“突然断流”、资产价格崩溃、经济衰退和财政赤字。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波罗的海国家决定实施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并出台紧缩措施。

您已阅读23%(563字),剩余77%(18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