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温州金融改革一周年反思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若以中小企业是否仍然融资难、融资贵作为衡量标准,启动已一年的温州金改显然尚未达标,但2013年是真正破冰的极好机会。

距离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改正式启动已有一年。一年间围绕这一议题有共识也有争议,有希望也有焦灼。虽然温州金融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并未给温州民营经济与金融体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破冰之旅能走多远的质疑声随之增多。

金改一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过去一年的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期许在2013年创造奇迹,取得重大突破。

过去一年,温州金改的确做了大量工作,也初见成效: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更为完善,建立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并颁布了温州民间借贷利息指数;建立了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设立单独的制表考核体系,帮助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外,在监管体系上也有所突破,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仲裁庭、金融法庭等。这些成效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流通渠道,有利于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温州金改还在初步试水阶段,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衡量金改能否取得成功的指标有三个:其一,中小企业融资是否困难;其二,融资成本是否降低;金融改革是否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体制。以这个三个指标衡量温州金改,温州金改的成果显然是不达标的。

现在,在温州依然存在大量 “融资难”问题,企业家跑路现象也不断发生,同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依然居高不下。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温州市不良贷款率为3.79%,个别银行甚至一度突破8%,远远高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对于银行,在对效益与防风险的权衡中,天平往往会向后者倾斜,银行选择从产生风险敞口地区抽贷、压贷,有些大银行的高层甚至表示可以放弃温州。银行惜贷使得原先缺钱的企业更为步履维艰。

温州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远不止伤害经济,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温州信用体系。企业与融资机构之间的信用度越来越低,银行不相信企业,企业也同样不相信银行。在温州,我每天最怕接的电话,就是有企业家向我咨询贷款到期到底还不还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作答。如果我建议他最好不要还,否则银行就会抽贷,这等于让企业家失信;如果我以信用之名劝导其还贷,他还贷后可能再也无法获得新贷款。不仅银行与企业互不信任,就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不断削弱。

您已阅读26%(881字),剩余74%(255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