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媒体渲染的“道德恐慌”

FT专栏作家库柏:每隔一段时间,英国大众媒体就会渲染一场“道德恐慌”,把某个人群描述为“民间恶魔”。“道德恐慌”的结果,是让警方得到了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预算。

1964年复活节,英格兰海滨小镇克拉克顿(Clacton)天气寒冷。百无聊赖的年轻游客——用当时的话来说,有些是摩登派(Mods),有些是摇滚派(Rockers)——开始胡作非为。他们投掷石块。“骑自行车的人大肆喧哗,砸碎玻璃窗,捣毁沙滩小屋。一个男孩向天空鸣射发令枪,”当时的年轻社会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在他1972年的经典著作《民间恶魔与道德恐慌》(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中写道。

克拉克顿的骚乱引发了全国性的“道德恐慌”。这起事件成了多数英国报纸的头条新闻,媒体开始密切关注游览海滨度假区的年轻人。只要出现骚乱(或者没有出现骚乱),它们便会进行歇斯底里的报道。布莱顿的一家报纸称,海滨一系列频发事件“在英格兰历史上独一无二”。摩登派和摇滚派遭到治安力量的镇压。

科恩是我们家的朋友,他于上月去世,享年70岁。他的著作仍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首创的词汇“道德恐慌”(moral panics)成了日常用语。摩登派和摇滚派如今已被淡忘,但过去40年内所有的道德恐慌都没有超出科恩设想的模式。仅以英国为例,在道德恐慌中遭到妖魔化的“民间恶魔”就包括了魔鬼般的虐童犯、穆斯林和“帽衫青年”(hoodies)。只要生活在存在大众媒体的国家,就能列出一个该国“民间恶魔”的清单。道德恐慌可能永远不会停止,但只要你阅读科恩的书,你至少可以了解每场恐慌的前世今生。

您已阅读31%(611字),剩余69%(13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