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

70后的“出国Style”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陶笸箩: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带着时代烙印的出国Style。我们小的时候,出国不是一段经历,而是一种待遇。

“结婚几年了,孩子多大了?”这是签证官问我的唯一问题,而且用的是中文。没等我做好拉家常的准备,她便递给我了那张领签证的小纸片,愉快地说,“欢迎到美国”。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要冲进新东方大厦,先将词汇“红宝书”撕个粉碎,再找老俞约架。这个玩笑开大了,去美国原来不用考托考G,不用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甚至不用说英语。

身为70后一分子,我为自己过去泡在新东方课堂,还从线下泡到线上的青春时代泪奔。悲剧的是,我甚至没有见过老俞这尊真神,虽然我曾每晚听着他带着老农口音的英语入睡。我最难忘的记忆,就是我们男男女女一大帮子人,个个累的面无人色,挤在一个破礼堂里,集体听新东方的录音带。听到老师讲段子,上百人对着一台录音机隔空傻笑,现在回过神来,那不就是英语传销嘛。就是这样的土法炼钢,一批批有为青年还是借着老俞的方舟,渡到了太平洋彼岸。如今,连70后的孩儿都上新东方少儿英语了,这才是真正的东方不败,旗下门生何止三千?搞不好三代都是新东方教友。

出国,或者确切地说,去到西方花花世界,曾经是包括70后在内,我们几代中国人的魔障。我至今记得我刚上中学时,一个同学的姐夫去美国留学。他愤愤不平地说,他姐夫在美国居然天天吃鸡。其实鸡肉在美国最廉价。但就那时国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太过腐败。东西反差至今还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友人第一次到美国后沉默了半晌后,才脱口而出:“资本主义就是坏,让社会主义没脸做人。”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出国Style。出国一度不是一段经历,而是一种待遇。70后出生的时候,正值中美关系开始逐步改善,一位70后朋友的父亲根正苗红,成为首批前往美国接受技术培训的幸运儿。刚到美国时,大家集体失眠,不是倒时差,而是当时国内食品还要凭票供应,到美国后,发现不仅有很多东西吃,还可以放开了吃,众人大喜,每天吃得太撑,以致睡不着觉。

您已阅读25%(761字),剩余75%(232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