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

从基辛格的“亲中国”言论谈起

中国媒体人叶一剑:在今天中国国内舆论场中,先对某些发言者进行标签化甚至意识形态化,然后做先验性的拒绝和接受,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很危险的。

去年11月29日,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欧汉堡峰会的现场上,当89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93岁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一起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日的会场上,嘉宾主要是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工商界、金融界、政界的代表。在两个地区,这群人,无论是从财富还是权力的角度来看,都可谓代表着最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士。

在嘉宾看来,这是两位值得尊重的“世纪老人”,尽管他们早已从其各自巅峰的政治职位上退下来了,但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依然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当权者或各界领袖产生影响。

对于基辛格和施密特而言,无论是在他们各自的国家,还是在整个西方世界,他们都曾与中国有过多次交集,而且,都一度直接和间接推动了中国与德国、美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对话、交流和合作,这使得他们以“中国通”而享誉世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与中国一些高层人士过往甚密,对中国的改革和决策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很多中国人的了解。

在当日的对话中,他们共同讨论了中国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然,基于我对他们此前的观点的了解,他们的这次对话并没有带给我太多惊喜,因为,自始至终,都是在一个与他们之前的发言比较一致的方向和框架下展开的。比如,他们认为:中国不会背弃自己的和平发展传统,西方也不必为中国崛起而产生恐惧甚至对抗的思维;在对于中美关系未来的表述中,他们也认为两国不应该采取对抗的思维来看待彼此,无论是在新的国际体系诞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太平洋地区的治理中,都应该达成合作的战略共识;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在新的国际体系中占据了更多主动地位,而西方则走向了衰落,对于西方人而言,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指责中国的崛起,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使得自己走向衰落。

您已阅读26%(732字),剩余74%(208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