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

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在这篇为《通向奴役之路》新中译本所作的序言中,复旦大学韦森教授回顾了这部二十世纪政治经济名著的写作背景和曲折命运,试图解读哈耶克的学术思想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编者按】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近70年来,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历史以及中国社会各界。如今,冯兴元和毛寿龙教授重新审校这部20世纪名著的中译本,韦森教授为新译本作序。在这篇序言中,他试图解答为何这本书乃至哈耶克的整个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世界范围有过如此大的影响,而且经历了如此曲折反复的命运,为何其思想对于当下仍有其现实意义。

韦森指出,从写作本书开始,哈耶克也改变了其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理论著述的方向,即从对货币与商业周期的纯经济学理论研究,走向了更多写作经济、政治、法学和社会方面的著作,以致到后来逐渐形成横跨经济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一个宏大理论世界。

本文近日于发表《东方早报》,FT中文网经韦森教授授权发表全文。

“天有显道, 厥类惟彰。”——《周书•泰誓》

《通向奴役之路》与两次理论论战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说:“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这句话寓意甚深,也道出了哈耶克本人写作这本书的初旨。

从人类社会近现代思想史上来看,19世纪之前曾出现两部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伟大政治经济学著作: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一本是1867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资本论》(第一卷)。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和国家富裕之道,而后者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一起,构成了20世纪世界范围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巨大社会工程试验的主要思想来源。进入20世纪以来,也曾有两部著作对当代人类社会产生了至深和至远的影响:一是1936年出版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是1944年出版的哈耶克的这本《通向奴役之路》。

凯恩斯的《通论》,曾主导并影响了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宏观政策多年,以致在西方当代历史上曾有二战后近40年“凯恩斯革命”的经济繁荣之说。尽管凯恩斯的《通论》二次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且每当世界性商业周期和经济萧条发生时,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主张总是被各国政府重拾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应用——但凯恩斯的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指向,却是短期的,甚至连凯恩斯本人也公开承认这一点 。

与凯恩斯的理论相反,哈耶克这本薄薄的《通向奴役之路》,关注的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问题。这部著作1944年一出版,在英美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即产生了巨大反响。短期中,在世界各国对哈耶克的这本书所宣讲的理念和观点有赞同之声,也有很多负面的评论、批评意见乃至带有情绪的理论攻击。然而,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过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巨变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了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所讲述的一些经济、政治与社会理念,因而从长期来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大方向,或者说已经被20世纪世界历史证明其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部《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由英国的老牌出版社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按照哈耶克本人在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讲演中的说法和他晚年的回忆,他于1940年至1943年在英国剑桥期间写作了这部书,而主要成稿于1941和1942年,且“整本书花了他数年的功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推敲” 。这说明,哈耶克本人十分重视这本书。

这本书是哈耶克本人在参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后写出来的。这两场世界性的理论论战,一场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E. von Mises)和哈耶克为一方、以奥斯卡•兰格(Oskar R. Lange)与阿巴•勒纳(Abba P. Lerner)等为另一方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行性的大论战;另一场是哈耶克与凯恩斯就货币、利息和商业周期理论的论争。

《通向奴役之路》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第一次理论论战的结果,又是在第二场理论论战后期开始撰写的。这两场世界性的理论论战,乍看起来互不相关,但在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上又密切关联着。从写作这本小册子开始,哈耶克也改变了他本人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理论著述的方向,即从对货币与商业周期的纯经济学理论研究,走向了更多地关注和写作经济、政治、法学和社会方面的著作,以致到后来逐渐形成了哈耶克横跨经济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一个宏大理论世界。

计划经济之路与通向奴役之路

从这本著作写作和出版的时代背景来看,可谓适逢其时。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陷入了惨烈的战争杀戮和剧烈的经济动荡。在经历了共有上亿人伤亡的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间发生的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尤其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均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正是这一种世界格局和流行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通向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声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这声音一发出,立即震惊了世界。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这部小册之后,几千册立即销售一空,在战时伦敦一时“洛阳纸贵”。这部小册子于1944年9月在美国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印行后,尽管开始受到了一些左派人士的抵制甚至压制,也很快成了畅销书。结果,几乎一夜之间,哈耶克被西方政界、企业界乃至一些专业人士奉为先知,随即被邀请到美国做巡回讲演。正如西方一位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阿瑟•塞尔登(Arthur Seldon)后来所评价的那样:在1944年出版《通向奴役之路》之后,“哈耶克已经成为伦敦经济学院——乃至在全世界——中最坚定地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人了”。

您已阅读20%(2474字),剩余80%(96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