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政冷经寒?

钓鱼岛事件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抗议和抵制日货活动,以往“政冷经热”的局面不复存在,政治紧张开始影响中日经济关系。

最初,日本零售集团永旺(Aeon)经理们的担心似乎毫无根据。一个星期六的早晨,3000多名愤怒的抗议者,出现在这家集团位于中国东部港口城市青岛城郊的Jusco购物中心外面,不过抗议者列队走过,没有冲击地方官员派遣警察组成的警戒线。

但永旺的青岛企划主管Hiroshi Ono表示,喘息只是暂时的。那个9月的周六上午晚些时候,一个更加庞大的人群重现,抗议日本政府购买位于中国东海的数个争议岛屿。这一次,抗议者破门而入,蜂拥进入这家面积逾6万平方米的商场中,一阵疯狂打砸洗劫。员工夺路而逃,中方经理在保安和警察的协助下才得以脱身。

这一天,在这片城郊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的日本企业也经历了同样的场景,一直以来支撑中日商业与经济关系的假设遭到挑战,令人震惊。过去,中日外交危机从未引发如此大规模、如此愤怒的公众抗议,对商业影响甚微。谈到中日关系时,中国的分析人士常说:“政冷经热。”

这一事件发生在9月15日,部分受到震动的驻青岛日籍高管称之为“9/15”事件。此后,企业显然无法不受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了。单是永旺商场的损失就达7亿日元左右,日本政府估计,当月中国的反日骚乱给日本企业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00亿日元。

代价更加高昂的是,中国人呼吁抵制日货,这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汽车和消费品生产商,也打击了为这些制造商提供刹车板和发动机润滑剂等各种产品的日本供应商。

例如,9月份丰田(Toyota)汽车的销量同比下降了49%。10月份,日本对华总体出口同比下降12%,至9480亿日元,这是自1979年有记录以来,日本对中国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的最大月度贸易赤字。10月份,前往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与2011年同期相比锐减三分之一。自去年3月的核电危机以来,中国游客一直是日本旅游业的支柱。

您已阅读21%(732字),剩余79%(26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