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

“井冈山精神”的制度基础

吉林大学学者孙兴杰:中共早期的“井冈山精神”今天已成为重要政治资源。在中国进入转型的时刻,“井冈山精神”背后的制度逻辑也许更值得反思、批判与借鉴。

井冈山,在中国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当然这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起点。如今,井冈山不仅是红色旅游的目的地,也是红色教育的基地。当“井冈山精神”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时候,这段峥嵘的历史经验也被“神圣化”与简单化了。

泛道德化的解释都会使历史“失真”,“井冈山精神”是后人对这段历史的抽象与概括,尤其是在最高领导人多次讲话或者题词之后,井冈山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就被官方化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批评他的同胞们:“俄罗斯知识分子总是鼓吹着某些袖珍手册上的学说,许诺全体拯救的简易方法的乌托邦,但不喜欢和害怕有独立价值的创造思想,而在这思想之中正潜含着无限复杂的前景。”历史本身要比“精神”、“路线”总结得更为复杂。毫无疑问,毛泽东等人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成立不足10年的政党在遭遇政府镇压之后依然能够进行割据,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本身就有开创性。

在笔者看来,“井冈山精神”最要害之处在于,一群没有执政经验的年轻人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具有了自我治理的能力,并且为日后的革命与建政打下了人才基础。任何事业单靠“精神”难以成功,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让“精神”有所依托。制度,即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井冈山时期的“规矩”才是成功的保障。

您已阅读25%(565字),剩余75%(16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