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滑还是坍塌?
击鼓传花,这次轮到哈尔滨官员体会“老百姓,老不信”。
周五清晨5时许,阳明滩大桥引桥上桥匝道断裂坍塌,随着央视8时许即传回现场重型货车侧翻后被压扁的惨烈画面,这个黑龙江省会里的官员们迎来了命中注定的愤怒、嘲讽以及质疑。似乎他们每说一句,都会招来更大声的反驳。再加上8月9日到8月17日哈尔滨连发7起路面坍塌事故的“走路死”冲击波,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东北省份是真的“黑”。
首当其冲的是原因认定。人民网午时传回新闻发布会后的采访,称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黄玉生“初步怀疑车辆超载”。这个推理在此后获得哈工大交通学院副院长王宗林等专家的认同,根据京华时报次日引述:“虽然该段引桥发生整体倾覆,但从现场情况看,桥面并未出现裂纹,这说明整个桥梁的质量是合格的……造成塌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超载……事发时,停在塌桥中段的有3辆大挂车,每辆保守估计120吨到150吨之间,另外,还有一辆距离较远的,损坏程度较轻,约为30吨……合计将近500吨重量在单侧压着。而在设计上,该段桥梁的载重能力为单向50吨,也就是说,单个车道一次通过一辆载重50吨的货车。3车停靠,出现将近500吨重量,相当于超出桥梁承载能力七八倍。对桥体造成偏载,使得桥整体倾覆下去。”
只不过,就算是要刊发这个辩护,新浪和凤凰网的标题也要特意在“专家”前面加上“当地”二字。更不用那些无所顾忌的网民了,他们在黄玉生话音将落时即已反讽:“在中国最牛的事情是——车‘超载’了,车胎没爆,桥塌了!”
接踵而来的另一个消息更激化情绪。晚间,人民网再发一稿,称“事故发生后,记者试图查询断裂桥梁部分的施工单位信息,但哈尔滨市建委表示,因为阳明滩大桥施工指挥部已经解散,所以无法查询到是哪家单位负责的这段事故桥梁。”这种说法刺激出许多网络搜索专家,他们纷纷列出早先含有阳明滩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网页证据,试图以此向哈尔滨官方“扇上一记耳光”。虽然也有人推测建委表态中所指“单位”应是指那些“游击施工队”,但挡不住李承鹏微博嘲讽“最新消息:经查明,通车10个月被几辆货车压垮的哈尔滨大桥施工单位是,哈尔滨豆腐厂。”
事实上,大桥承建方中铁十三局曾因该工程申报鲁班奖的旧闻早已被翻出公示,一心想要表现其间丑态的人们还找出了大桥竣工时的那些赞颂,比如黑龙江电视台去年11月6日所播《阳明滩大桥,龙江建桥史上的奇迹》专题片、哈尔滨日报为竣工通车而发布的头版头条。那些类似“北国江天,虹桥飞架”的句式可能每一天都会在中国各地媒体的正面宣传稿中出现,如今桥塌人亡,就成了人们挖苦的对象。另一篇题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振兴桥’”中,有一句话现在看来宛如“不打自招”:“曾经,一位著名桥梁专家‘忠告’阳明滩大桥建设团队,“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如今,这些‘忠告’皆成‘浮云’。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路桥建设者自去年以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原计划工期3年用18个月完成”——黑龙江日报当天描述也有了新价值。中国青年报周六还引用项目参建方中铁一局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以说明“‘抢工期’是阳明滩大桥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旋律……2011年,接到业主要求松花江大桥10月需达到通车条件的通知,项目部‘施工攻坚战’的号角迅速吹响。”
昔日正面宣传稿,如今都成了抨击者最好的武器。2011年9月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决战阳明滩》被人肉搜索出来,“这是黑龙江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第一次涉足悬索桥监理领域”、“该公司所有人都没有悬索桥监理工作经验”、监理代表“何晓东坚持边干边学”、“总监办以年轻人居多,然而,正是这些‘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创造了阳明滩大桥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官方留下了太多可以让人愤怒的证据。
那段侧翻桥面理所当然地成为周六全国都市报的封面主图,南方都市报标题“哈尔滨大桥垮塌,官方:疑为车压的”像是暗藏冷笑;都市快报评论员徐迅雷已经回溯“地陷吃人”,《阴阳路VS奈何桥》;齐鲁晚报在《断桥疑案》中由桥梁工程师揭行业内情,即“独柱式设计存倾覆隐患”;晶报引用的评论中,既有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那句“我认为刚投入运行一年就发生断裂坍塌,肯定有问题”,也有流传甚广的调侃,“在中国,能安全过桥的只有米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