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

从人力资本视角看中印经济差异

方睿哲、刘胜军:人力资本因素一直影响着中印发展轨迹。其他国家要复制中国的高速崛起,就应对人力资源大力投资,但中国也需要新一波改革来提升增长的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龙”(中国)与“象”(印度)的比较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的经济发展几乎在同一时间起步:印度(1947)、中国(1949)。 然而,两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转折。1980年,中国GDP按2000年的美元价值计算为1830亿美元,只比印度的1580亿美元高15%。而三十年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3.25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9,630亿美元)的3.5倍。

导致两国经济发展轨迹上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的管理水平。中国有一个更加具有决断力和执行能力的政府,它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官僚程序的拖累,制定出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政策,并以最高的效率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更加开放的贸易及投资政策,不仅使中国吸引到了更大份额的外商投资(FDI),且自身的制造业发展及出口也分别是印度的八倍和六倍。

毫无疑问,上述解释是有道理的。然而,我们同样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基础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这一因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十年(1949-1979), 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可能只有那些错误,甚至是具有灾难性的政策,比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然而,我们同样不可以否认,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领导层也在竭尽所能地推动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促使“公平”二字的实现。事实上,为了早日达成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在教育事业和医疗服务的投入可谓空前。

1980:中国的人才优势被较弱的实体经济所掩盖

1980年,中国的GDP总量与印度相差无几,甚至在人均GDP上中国还落后于印度,但就人力资本的发展程度而言,中国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这种差距尽管在现阶段有缩小的态势,但总体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首先,中国有一个更大的受教育人口总量,人口识字率比印度高了25个百分点。印度自独立后,在这一指标的发展上,不容乐观(虽然从12% 提高到了40.8%)。而且,中国“识字率”标准为“可以阅读1500个常用字”。这一标准,远远高于印度所规定的“可以签署自己的名字和阅读新闻标题”。

您已阅读22%(888字),剩余78%(32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