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尚街

好表无所谓“限量”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丁之方:真正的奢侈品因产量稀少,一般不会特别强调限量。“落地半价”的俗语几乎适用于所有商品,包括限量表。

限量发售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商家促销的最有力手段。深夜偶尔转到中国各地都有的电视购物频道,每次都是同样这几个男女播音员,每次都是不断用中高速的标准“推销”语调,大力宣传产地模糊的“世界名表”,几乎无一例外地声明限量发售666件、999件,还都附有生产销售机构提供的不止一种证书,想来生意应该不错。有道是物以稀为贵,买家的心理当然是这些限量发售的东西既可以用,也可以藏,稍贵一点也无妨。然而,我总是搞不明白如果真的“心动不如赶快行动”买下了这些手表,万一真的不想收藏了,少则上千多则3千、5千的东西打一折能不能出手。

其实,对于一件真正高端的奢侈品而言,即便真的是产量稀少,也不会如此大惊小怪地自我吹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最为“顶级”的高档消费品(不仅仅是高档手表)虽然有不少产量极为稀少的产品品种,但都不太十分强调限量制造。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品牌,那些出现在拍卖场上的古董货有三五款类似的就必须在拍卖目录上特别指出了,独一无二的款式也实在是非常多见。记得20多年前当宝玑来中国探路之初,曾经建议公司方面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限量发售。但时任宝玑董事长的博代(FRANCOIS BODET)立刻表示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宝玑年产手表不超过5000只,而公司产品的款式之多在20种以上,所以同样款式的宝玑手表年产超过300只就算多的了,何必要夸夸其谈地去说什么限量。其实他的思维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所有大牌表厂的想法,对于年产一万或者更少的表款来说,即便是标上一个“限量200”或者“限量300”,其实也只是反映出工厂真正的制造能力,要想生产多达1000只手表如果不粗制滥造是不可能的事。直到今天,那些懂行的手表收藏家看到令自己眼睛发光的“好货”,自然能够估计出其珍稀的程度,并不需要表壳背后的特殊编号来提醒。看看如今所有大拍卖行的记录,那些限量产品、尤其是编号数字“吉利”的品种往往会在香港与东京、新加坡拍出高价,而伦敦、巴黎、日内瓦甚至纽约对特殊的编号似乎从来没有特别高的兴趣。从中也不难看出东西方买家观念上的不同。

您已阅读45%(852字),剩余55%(10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