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

媒体札记:失控的质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面对谣言,希望通过“网络自净”方式实现信息修正的人反对管制,哪怕是以正义的名义,反驳者则强调“网络自净”只能是理想状态。

(2012年7月19日)

一、枪打出头鸟

总算等到了中央部门允诺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的期限,今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账本率先摊开在各地报纸上,数据显示,该办2011年财政拨款全年支出决算数379.04万元。其中,人均每次出国费用5.63万元,每辆公车年均运行费6.3万元。午前,网站编辑更新通报,“地震局去年新购12辆公车花费294万”、“新华社52辆车花1636万”。

“三公”公开来了,财产公开还会远么?在《公车“封存”难治本》的来论上方,中共中央机关报此时正在发出《“阳光法案”也需要阳光》的呼吁:“从民意期待到官方声音,再到一个个‘炫富门’的接力推动,官员财产公开的政策方向已经足够清晰,然而操作上的制度推进仍面临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淮安提出拟任干部全部实行财产申报公示,值得关注。”

根据江苏媒体报道,该省淮安市周一出台文件,决定自8月1日起,对淮安市、县两级拟提拔乡(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实行财产申报公示,但公示内容暂不对公众公开,只在内网公示。此讯一出,即成热点。但多有评论员对那句“暂不对公众公开”感到失望,叹息“‘密室’里的公示意义有限”,反问“仅是内部公开算哪门子公示?”

这或许正是《人民日报》今日出面为这个地级市里的主政者加油的原因。将此间新政与此前新疆阿勒泰、浙江慈溪的改革相比,文章称赞准安“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对于一项改革,看到它的缺陷,努力拾遗补缺,是正确、理性的选择。如果一味苛责求全,抱着急迫心态,可能打击改革者的积极性。更何况,各地公示对象、内容、方式的变化,恰恰说明财产公示涉及面广、压力大,宜于渐进式探索,并在关键领域突破。”

在分析了“公示财产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公布财产还遭到官员或明或暗的抵制”的政策难点后,这位人民时评作者宣布要为准安的改革勇气鼓掌,为“阳光法案”呼吁“阳光待遇”:“相对于一些地方‘噤若寒蝉’、‘雷声大雨点小’,淮安在制度设计上向前迈了一步。”

在江苏,由新华社主办的《现代快报》也决定为准安官方压惊,《社会热议是“淮安法案”推行的动力而非阻力》:“可以想象,习惯于在平静、有序的环境中展开工作的当地有关部门,可能会对突如其来的关注、评议感到不适应,继而产生推行的压力,甚至于忽然有了‘畏首畏尾’的顾虑……希望淮安方面,面对外界超乎寻常的‘注视’,应看作是‘阳光法案’推行的莫大动力,而非却步的阻力。”

根据这篇社评的舆论倾向摘录,“那种‘坐而论道’可沽名钓誉,主动改革者反而容易‘挨骂’的扭曲生态,在这次淮安法案的争议过程中并未出现”,与此同时,“声音中间那些‘有限公开’、‘外网畏惧’、‘监督缺位’等等议论,也不能一概看成吹毛求疵。”于是,作者值此劝告中国基层官员,“民众的不满足,绝对是淮安乃至所有试验城市进一步释放改革能量的空间……保持民众的参与热情,善待外界的品头论足,恰是进一步改革的智力储备。”

“改革在向深水区、核心区迈进,每走一步,都有可能满腿泥。在负重下不放弃,不退缩,需要扔掉的,首先是‘忧谗畏讥’的得失心。淮安,你能做得到吗?你应该能做得到。当你开始向难啃的骨头下嘴的时候,你实际上已别无选择”——这是《现代快报》的语重心长。而就在另一份江苏畅销报纸上,已经在公开为“改革者动辄挨骂受质疑”感到忿忿不平。

其实,这篇得获今日《扬子晚报》头条刊登的评论,昨天就已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晏扬针对浙江温州“史上最细”公务接待细则以及淮安财产申报公示新政两桩新闻所获反馈发出感慨:“我注意到大多数评议都持质疑和批评态度——有人称这纯属花架子,有人说这是作秀,有人认为这是伪改革,还有许多很难听的话,在此不便复述。急切心情和挑剔眼光似可理解,但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温州或淮安的相关决策者,我可能感到非常委屈,甚至相当窝火。”

您已阅读21%(1549字),剩余79%(58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