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时度势

中国二季度数据迷雾重重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从企业家对生产现状的极度堪忧,可见7.6%不足以代表实体经济。稳定市场信心要建立在经得起推敲的数据之上,宏观政策与微观情况反差何在?

上周五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二季度GDP回落至7.6%,创下了三年以来的新低,但仅就这一增速而言,仍旧高于政府7.5%的既定目标,且可能是本来经济下滑周期的低点。如若如此,为何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困难,利润出现负增长?5月以来总理多处调研,频频表态需要稳增长?发改委紧急加快项目审批?央行时隔不到一个月两次大幅降息?这些政策给外界以中国经济出现了硬着陆的感觉。宏观数据与微观情况及政策措施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值得认真推敲。

GDP数据与月度经济矛盾重重

GDP无疑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在经济下滑之时尤为如此。但由于GDP最低频率仅为季度数据,对于时时把握经济运行变化略显迟疑,因此PMI指数、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工业品库存、以及微观调研情况等也受到较大关注,并且作为判断GDP及经济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同时,历史数据也显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

但令人不免产生疑问的是,二季度7.6%的GDP数据与诸多经济指标发生背离,且与微观感受存在差异。例如,从GDP与PMI的关系来看,二季度PMI指数平均为51.3%,低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但是,官方二季度GDP的环比增速却为1.8%,不仅上升且高于一季度GDP环比1.6的增速。具体来看,二季度PMI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已接近2009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却远高于当时,显示当前经济下滑趋势十分明显,且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您已阅读29%(616字),剩余71%(15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