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拆解利率

Libor丑闻彰显银行业核心问题

FT专栏作家邰蒂:近几十年,每当英美大银行欲为高利润、诡异创新提供理由,他们都会端出亚当•斯密。但Libor丑闻显示,他们并非斯密传人,而是机会主义者。

在生活中,有时说句“我早就这么告诉过你们了”,会让人产生优越感。上周就是这样的时刻。5年前,我最早与迈克尔•麦肯兹(Michael Mackenzie)等英国《金融时报》的同事一起,尝试揭开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市场丑陋的一面。

当时,我们遭到了英国银行家协会(BBR)以及巴克莱(Barclays)等大银行的强烈批评,他们指责我们在“散布恐慌”。但现在我们知道,在英国银行家协会气势汹汹的背后,真实情况比我们所认为的还要糟糕。正如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公布的邮件所显示的那样,自2006年以来,巴克莱的一些交易员就在更高层经理的鼓动下,不间断且无孔不入地企图操纵Libor市场。而且,巴克莱可能不是这么做的唯一银行。

无疑,有些金融家对此会轻描淡写,将其归咎于少数流氓交易员的作为。同时,按照银行业的惯例,在电子邮件中自留罪证的较低层员工已被解职。但是,这些被曝光的情况的整体象征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因为它们暴露出现代银行世界核心的一种狂妄自大。

您已阅读26%(436字),剩余74%(12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