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

从“舌尖”到《传家》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小芭:畅销书《传家》,从岁时节气、食物、手工艺等多方面追崇中国文化,洋溢中国眼下稀缺的舒缓的幸福感。

所谓“民以食为天”,长期挣扎在饥饿边缘的中国老百姓,从来都对吃食有特别炙热的关注,也因此在历史中形成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域不同的菜系,美食传统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媲美。最近,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异军突起,走红荧屏和网络,受到众多“吃货”的追捧,它聚焦的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

有人说,深夜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享受,又是受罪,各种美食挑动着味蕾,却看得到,吃不到。当然,这部片子的精华并非这些精美菜式,它从《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部分来交叉分述中国的美食传统。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转化的灵感”里面的各种豆腐,包括安徽特产毛豆腐,长满白色茸毛,却异常鲜美。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中国的广阔大地上都吃食豆腐这种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豆制品,但是它在每一处却有不同的形态,比如江浙一带比较流行的臭豆腐、腐乳……在以前缺乏储藏设备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想出了很多“保鲜”食物的方法,包括腌腊、风干、烟熏、糟醉等等,到如今这些制作方式已经超越了“保鲜”功能,而成为烹制食物的特别手段,获得不同寻常的美味。这些制作食物的方式,很多都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包括咸蛋、皮蛋,特别是皮蛋,会令一些初到中国的老外望而却步。

您已阅读26%(546字),剩余74%(15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