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

中国人为何对医改失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秋霖:中国老百姓对医改成效的感受与预期有差异,既有客观原因造成,也有一些是主观上推动不力导致,希望改革不要让老百姓等太久。

最近,摩根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和权威《柳叶刀》杂志相继发布关于中国医改进展的评估,都对中国医改三年来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详见笔者的上篇文章《中国医改海外获好评》。)

但是,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解决离公众的期待显然还有距离。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增加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近几年卫生总费用的上涨很快,因此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水平继续较快增长,2009、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对卫生总费用增长率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医患矛盾甚至有凸显的趋势,去年和今年已经发生了数起影响很大的医生受害案。所以中国医改看似墙里开花,墙外更香。笔者上一篇文章分析了为什么“墙外更香”,本文将讨论为什么墙内没有墙外香?

首先,客观地讲,不同人群在医改中的获益程度不同,评价也自然有所不同。一方面,这是由医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的改革策略所决定的。“保基本”、“强基层”优先体现的是公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农村人口、城市低收入人口从医疗保障和服务条件较差的状况下,快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和服务,相对于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群,他们的受益更为明显。医改成为很多地方城乡统筹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医改毕竟不只是做增量,必然会动一些“存量”,重新配置资源,医疗卫生体系中利益相关群体必然有的得,有的失,有一些反对意见也是预料之中,尤其是在原有体制中获益最多的群体,最容易感受到利益受损,从而反对意见更大。

您已阅读35%(656字),剩余65%(121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