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民主

《预算法修正案》亟需公开

复旦大学韦森:中国诸多民生问题,都与财政预算制度紧密相关。《预算法》这样一部关切到所有纳税人的重要法律,其修正案的讨论必须向社会、尤其是纳税人公开。

2012年“两会”上,诸多民生问题为热点。尽管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但多数网民还是更多关注关切自身生计的一些民生问题。但也许很多网民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有深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改革中国现有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一些民生问题才有望从根本上得以根治。这些问题包括房价过高、物价上涨过快、收入分配差别过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保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覆盖面不够、普通民众的“老三难”(上学、看病、就业),以及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断发生且屡治不果等社会问题。

预算修法势在必行,时在当行?

为什么说诸多民生问题都与政府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密切相关?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自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了近20年。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全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粗略计算,自2002年以来,全国的财政收入(仅“第一财政”)就翻了约9.5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0.39%,而同一时期的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57%。在2002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总量才1.9万亿元,到2011年就达到了10.4万亿元。

另外,尽管在楼市调控政策下,全国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仍高达3.15万亿元。将上述两项加起来,政府收入就已高达13.5万亿。如果加上各级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保守估计,目前全国各级政府所掌握的财力也在17万亿至18万亿,甚至更高。

国民收入的三大构成部分中,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企业利润或/和居民收入份额自然会下降。统计数字也清楚表明了这一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一些民生问题就会不断出现,并且累积。

其次,在我们目前的体制中,政府财政总体上来说主要还是“建设财政”和“发展财政”,在每年政府预算支出中,用在医保、社保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所占份额还比较小。譬如,我们这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每年政府用在医保上的钱,还只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与一个人口不到1079万的希腊政府每年用在社保上的钱差不多。由此看来,完不成从“建设财政”和“发展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医保、社保和普通民众的“老三难”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您已阅读24%(943字),剩余76%(29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