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边界

中国资产证券化急不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为缓解股市资金压力,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建议发展资产证券化。但我认为,过早资产证券化将毁灭中国资本货币市场。

融资饥渴症是银行痼疾。

中国银行业不断在证券、债券市场融资,以保障资本充足率,有感于此,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提出,中国股市要改名为银行业股市才名符其实。为了缓解股市资金压力,刘士余建议发展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加权资本由表内转到表外,减轻银行资本需求。

刘士余看到了问题,但药方大错特错,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典型的把垃圾扫到地毯下的荒谬之举。

首先,资产证券化不能解决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问题。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根本是行政化与追逐资产规模叠加的结果。2003年前后,中国银行业处于技术破产窘境,当时坏帐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转型买单。而在银行业注资、改制、上市之后,银行业还在行政之手的左右下,与地方政府结盟,投入大项目、大企业,而对中国市场所亟需的民营企业弃置不顾。

银行与地方政府结盟的银地结合模式蔚为一时风尚。通过银地结合,银行和自己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抵押品土地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一旦土地资产价格有风吹草动,银行就成为秋风寒蝉。

根据刘煜辉先生的研究,2011年上半年,在央行加紧回收流动性,同时因外贸顺差大幅降低而收缩货币发行规模(危机前,中国货币动脉的供血量主要还来自贸易顺差。危机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07、2008年的约2万亿人民币下降至2010年的1.2亿人民币,2011年上半年的不到3000亿人民币)时,“第二央行”正以更大规模的“土地货币”发行方式抵消央行的紧缩政策效应。商业银行在短短两年内以“土地货币”的方式“创造”了19.5万亿的新增货币,将银行业信贷总量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21%提升至2010年的近180%(包括表外贷款)。

您已阅读32%(676字),剩余68%(14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