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书虫

媒体人、公知与职业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中国媒体人越来越喜欢把自己列入“公知”行列,超越报道者角色,享用起评判者的权威。而“公知”头衔,实际上带有相当沉重的意味。

在我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生涯里,曾经遭遇过为数巨大的媒体同行著作。不过, 我却很少阅读这些作品。原因?说出来可能很得罪人:多数他们叙述的事情、道理和理论,要么我或有涉猎与了解,要么老生常谈,殊无情趣。说句更大不敬的话,比较浅薄。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个行业里的人都如此。我也曾经结结实实读过几本同行的书,并为之击节赞叹。其中一本是我的师弟、当时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就职的王栋先生的著作《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我几乎带着羡慕嫉妒恨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其一,他居然扎扎实实地采访了几乎所有美国顶尖杂志的总编辑,其中包括了我深为崇拜的《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和《纽约时报杂志》;其二,他在美国停留的时间比我还短,不过一年多一些时间,居然有那样的毅力、意识与远见,做了这样的一个项目;和他比起来,我在美国几年时间几乎算是虚掷;其三,他居然还比我年轻!

另外一位我认真研读著作的媒体人是我在《南方周末》时的老板,现在香港大学任职的钱钢先生。他早在1986年即以《唐山大地震》一书开创中国报告文学之先河,名噪一时。不过,我更喜欢的却是他在2001年辞别新闻业界之后的著作,尤其是《旧闻记者》,在2005年阅读1945年的中国华文报章,不仅记述那个时代的风云,亦是当时情形的两厢比照,与中国历史蹉跎的嗟呀。

您已阅读21%(543字),剩余79%(202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