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

媒体札记:“窝囊”怪谁?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发生在深圳的联防队员入室强奸、丈夫不敢做声的事件,让观者五味杂陈。但“窝囊”怪谁的问题还没解决,媒体伦理的纠结已迅速泛起。

(2011年11月13日)

很难说,编辑们将温家宝那句“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可以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又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概括为《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政策决不动摇》是不是内含私心,但至少这条在周末获得重点推荐的新闻让“蜗居”者仿佛又燃起些许期望。

但如果这个“蜗居”者是新近入市的“房奴”,心情必定冰火两重天。据媒体报道,10月以来,在上海、安徽、深圳、广州等地出现开发商降价销售楼盘现象,并迅速招致前期高价购房业主抗议,甚至打砸售楼处。相关评论分为两派,同情声援业主者认为房地产商涉嫌欺诈,但相对而言更多的发言者认为这是消费者不理性的表现,缺乏契约情神,“股票跌了难道也能退?”

批评购房业主不理性的难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面对动辄事关中国大多数家庭核心财富的不动产,谁也不愿做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不过,在这个似乎千钧一发的破局时刻,《人民日报》正在用自己的言行为温家宝的承诺姿态助力加温。

总理表态话音甫落,人民日报11月8日即连发三文——《楼市遇冷,调控还会继续吗》、《房价拐点不能成调控拐点》、《“降价退房潮”需要理性对待》,呼吁“继续严格执行调控政策、规范市场体制机制”。第一篇文章集合京沪穗等地“坚定不移搞好房地产调控”的官方表态;第二文则向“房闹”喊话,宣布“即便因为‘情势变更’要解除合同,也只能在法院提出。降价退房甚至打砸泄愤,难说于法有据”,呼吁“无论是普通购房者、开发商还是政府,均需理性看待、合理应对房价下行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强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最后一篇则火线督军,“楼市调控的成效越明显,可能遭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调控都远未到可以放松的时候……从目前中央有关部门的表态看,中央坚持调控的决心依然十分坚定。对地方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明确态度,顶住压力,并做好购房者的警示和风险教育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把压力化作改革的动力。”

事实上,甚至早在十天之前,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就已经意识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于10月28日发表《退房风波不会动摇楼市调控决心》,以上海官方“双方应根据合同约定协商解决”的口径为出发点,开篇即连声反问:“倘若房价跌了,就要找开发商赔钱;那房价涨了,开发商是不是可以找业主分红呢?住房买卖,守的是市场法则,讲的是契约精神。假如此时叫停降价,会不会让一些开发商暗自窃喜?会不会让公众对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产生疑虑?”根据作者的说法,于此房地产宏观调控关键时期,“如果陷入降价、‘维权’、叫停的怪圈,中央的调控很可能功亏一篑,百姓的期待很可能最终落空,楼市走向很可能出现变数。”

同样基于“如果停止调控,就会功亏一篑”的主旋律,靠近中央决策层的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等也在过去半个月里频繁发声,一方面批评“降价现象限于一线城市且集中在郊区,由此来判断楼市拐点的到来,确有夸大其实,干扰调控之嫌”,另一方面则公开欢迎“真正拐点的来临”。

除了发布类似“浙江绿城被传破产,马云号召员工买房拯救宋卫平”之类的调查外,市民报章和财经媒体也在这个时候向开发商“劝降”,本期《新世纪周刊》开篇言简义赅,“房市调控不可松”。《南方都市报》11月9日社论劝降,《温总理放狠话,开发商莫再扛了》,将总理的调控“狠话”定义为“近来中国官方对房地产调控最明确亦最强硬的表态”,宣布这为此前关于房地产调控是否将放松的争论“画上了句号”:“一直坚持不懈地将官方的表态解读为调控放松的人,未必当真不解其中之意,有可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言论解读来制造舆论。而这一次,‘绝不可能有丝毫动摇’、‘下调房价’、‘合理价格’几个关键句再也没有揣测的余地,彻底断了房地产调控放松的念想。”

又是一年记者节,微博论坛上多的是中国媒体人的感怀身世,甚至流传出一条《京华周刊》因为划归北京市委宣传部管辖而被迫停刊的假新闻;《湖北日报》在头版刊出省委书记李鸿忠致全省新闻工作者的贺信,《深圳晶报》则在11月9日用标题展示了特区宣传部的要求:“舆论监督要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稳定”。

对宣传官员们来说,今年的庆祝慰问主旨正可以围绕“走转改”展开。根据通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11月7日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颁奖报告会上发表讲话,宣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短期之策、权宜之计,而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锤炼职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长远之举。”

兵分两路,同日,最高主管李长春则前往新华社建社80周年大会现场,鼓励这家中共官办通讯社“坚持‘三贴近’原则,践行‘走转改’”,“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11月9日,《人民日报》的同仁们除了在头版讲述《新闻战线以“走转改”实际行动迎接记者节》的故事、以四版刊发李长春讲话全文外,还发表时评《今天如何做记者》。提要强调,“‘自媒体’时代,记者的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更加弥足珍贵……对记者而言,‘走转改’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种常态,是逼近真相的唯一途径,也是记者锤炼职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不要忘了‘善待媒体’——这不仅是对记者的尊重,也是对正义和良知的尊重。”

另一些媒体也更愿意在这个日子里展现对草根同行的关切,尤其是那些“黑记者”。《中国青年报》用一个线框聚合两篇头条评论,《不苟且有担当方对得起记者称号》与《媒体的红与黑》。

王石川引用“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之类的新闻界前辈格言,强调:“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是记者,记者遭受诸多挑战,不仅有权力构陷与资本收买,还包括职业发展困惑。但是,‘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记者不仅是采访者,报道者,也可以是行动者。”

另一文章中,则是由这份团中央机关报的评论员曹林署名,这位刚刚出版《时评写作十讲》的媒体人对比讲解一些政府部门眼中的媒体“黑名单”和“红名单”,鼓励那些正在中国各地揭发公权力贪腐的“负面报道”记者,“有资格给媒体打分的,并不是作为被监督对象的政府部门,而是广大的读者,是借助媒体报道获得知情权的民众。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去评价媒体的红与黑。相反,媒体和公众,倒是可以在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上,给政府部门排一份红名单和黑名单。”

新近被纳入北京市委宣传部管理的《新京报》在创刊八周年之际更有感想,社长戴自更为11月10日出版的56版特刊《影响中国》写下“有尊严的报格”:“常常是,我们一边为一篇很有影响力但被有关部门批评的稿件写检讨,一边还要在报社内部表扬这篇稿件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

您已阅读20%(2763字),剩余80%(107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