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

卡扎菲的悲剧

FT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刘波:卡扎菲表面上以怪异吸引关注,私底下靠妥协维持生存。最终,击败他的并非“帝国主义”,而是他心目中一直“爱戴他”、“愿意为他牺牲”的国民。

时光已是北半球的深秋,但今年初开始的“阿拉伯之春”中最血腥的一场革命——利比亚革命,才刚刚落下帷幕。或者说,人们希望如此。

每次转折点到来时,都来得很突然:不到两个月之前,当时仍被称为“反对派”的军队在一天内就闪电般攻占了首都及阿齐齐亚兵营;10月20日,距新政府的军队占领卡扎菲故乡苏尔特,到这位前独裁者的死讯被确认,只有几小时的时间。

从北约介入利比亚战事而卡扎菲不愿就范的那天起,卡扎菲父子的命运便已注定,最后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双方力量对比太悬殊,卡扎菲执政数十年里又以怪异、挑衅的言行得罪了几乎所有大国,失去了所有潜在的盟友。虽有之前出逃的种种传闻,但事实证明他的确已无路可逃,只有死守在老家做最后一搏。结果是,他死得比当年的萨达姆更快。

从公布的视频看,他的死重复了1945年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横死的一幕。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件事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从1900年到现在,在世界各国非君主的领导人中,论统治时间,卡扎菲排在第四,是执政时间最长的阿拉伯领导人。这个时代以潮流、观念与价值的速朽著称,但依然残留着卡扎菲这样的“古生物”,以及他那套独特的哲学和行事方式。

您已阅读22%(483字),剩余78%(17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