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百年反思“革命”

FT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刘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我们能以如此热情投入对百年前一场剧变的回述,无疑也承载了一些现实的期望、对变革的希求。

辛亥百年,两岸同庆,报道连篇累牍,解读百家争鸣。

两岸相较,似乎大陆这边回顾与纪念的热度更高一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尤其是在历来注重“以史为鉴”的中国。今天我们能以如此热情投入对百年前一场剧变的回述,无疑也承载了一些现实的期望、对变革的希求。

简言之,辛亥革命的一些理想,如“主权在民”、“民主共和”、“天下为公”等,不仅在革命之后的数十年里为残酷现实击碎,而且直到今天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仍未实现。辛亥纪念热潮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如何现代化”这一长久难题。

回溯一百年前,“中国必须变”,已是全社会从上到下的共识,就连颟顸的满清政府,也明白其政权已到危急存亡之秋,不变法不足以自救,故在砍掉谭嗣同的头颅之后,也不得不在20世纪的头十年里勉强实施维新派所主张的一些新政。但当时中国也确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改革,一条革命,最终后者成为历史的选择。为何选择后者,这是目前辛亥革命史解读中的最大争议。

在此问题上,众议纷纷。笔者认为,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的评述,可称公允。钱穆写道:“辛亥革命之爆发,这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此乃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光绪帝、康有为诸人所想望者),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此即日本明治维新所取之路径),后者则牺牲大而进趋难。然而为两百多年满洲狭义的部族政权所横梗,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

钱穆此语,当从两个角度解读,首先,他否认革命是最佳的选项,这不同于大陆正统历史教育中所称的,革命党当时代表唯一先进的道路。但钱穆又承认,形格势禁之下,革命成为当时势所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改革之路不通的情况下,革命这个“次优”选项成为唯一选择。如果放在当前的语境中解读,这其实是在“暴力革命史观”与“告别革命论”之间所取的一种折衷路线。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也较为合理。

您已阅读26%(773字),剩余74%(22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