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破解人民币的双重悖论

上海交大教授潘英丽:人民币对内贬值趋势、对外升值不充分,是由热钱流入、外汇占款以及外汇储备贬值三种机制相链接。悖论与争议背后,如何破解?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币成为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理论和政策话题。其中,人民币要不要加快升值以及人民币是否需要当局推动以加快其国际化进程成为主要议程;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人民币国际化是否需要实现汇率浮动和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等问题引人关注。

诸多悖论与争议背后,如何破解?

首先,笔者认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已是不争的事实。理解这一现象,关键在于理解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和官方外汇储备的性质。

本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实际上是以稳定汇率为第一目标。这源于加入WTO后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国际货币缺乏协调、国际汇率大幅度波动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稳定事关中国的增长和就业目标,自然不可等闲视之。同时,由于国内面临普遍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并未成为现实的威胁。中国政府试图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较低水平,这就必然引来西方政府和市场热钱两方面的升值压力。

进一步看,人民币对内贬值还源于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的贬值。官方外汇储备并非国有资产,而是中央银行与其所持债务(已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对应的资产,有点类似于家庭和企业负债场合的抵押品。

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上世纪70年代有点类似。本世纪以来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化程度日益增强,已成为除黄金之外最重要的美元危机避风港;而中国实体经济对外部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或硬着落必然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力的重大损失会通过进口成本的上升和进口数量的减少带来通货膨胀和经济收缩的两重压力。

因此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币对内贬值趋势与其对外升值不充分有一定联系。两者由热钱流入、外汇占款以及外汇储备贬值三种机制相链接。面对如此格局,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加快升值?或者选择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让汇率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趋向合适的水平?

您已阅读23%(760字),剩余77%(249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