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

消除谣言要靠信息“脱媒”

INS国际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刘远举:“信息脱媒”的本质是信息的非权威化,有助于建立社会公信。正因为微博等各类媒体的发达,谣言已不在如往日般流行。

近日想起一个典故,只记得大意,为求证,百度之,一无所获,辗转于谷歌,寻得答案,乃是《晋书•天文志中》中记载。原文为:“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象告”。意思就是说:五星出没不按顺序,其精华就降到地上化为人形,其中的荧惑星就变成儿童,教小儿童谣,那就是吉凶的预兆。反映了古人对大事发生、社会巨变时的谣谶的一种朴素认识。

虽然时代已过千年,但每当大事发生,仍伴无数谣言,现今发达的博客、微博就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也许,荧惑星下凡不再变为小儿,转而变成了一个个电脑后面的博主。

抛开荧惑星下凡典故中的迷信因素不谈,往日的典故对今日仍有启迪。在典故中,代表神的荧惑星和幼儿这两个形象融于一体。一方面,古人把谣言归诸于高高在上的神力,反映了古人对谣言的敬畏和认同,而这种认同和敬畏所蕴含的神秘主义暗示着某种合理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对社会的预期和人心向背。另一方面,古人把谣言和幼儿联系在一起,浮现出一幅精力旺盛的黄口小儿琅琅上口地传唱歌谣的生动图景。儿歌的嬉戏性和口口相传,预示着谣言扭曲真实的特点和非权威、非正规渠道传播的特性;小儿精力旺盛的形象则反映了谣言不可消灭的旺盛生命力。

不难看出,谣言反映了群体意识“想要的真相”,其最根本原因是大众的预期扭曲了信息。而且,由于谣言是被禁止的,所以只能通过被压抑的非权威、非正规渠道传播,但却难以完全消灭。随着谣言传播渠道的非权威、非正规化程度变大,这些非权威、非正规渠道中的大众预期对信息的扭曲就越深,谣言变得更加非理性化和情绪化。

您已阅读25%(655字),剩余75%(19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