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书虫

走向革命是必然的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雷颐所著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主旨为: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雷颐 著

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3月第一版

定价:29.8元

无论是种种诟病或者是种种颂扬,《建党伟业》在“看”和“被看”者的蜂拥中,一步步地推向票房奇迹。除了“数星星”这样广为喜闻乐见的八卦之外,电影在众多眼花缭乱和声嘶力竭的历史事件里,步步进逼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样的主旨上。显然这是电影创作者的中心思想:当一切的方法穷尽之后,历史逻辑决定了中共的诞生。这是一种必然性。

电影所叙述的中国历史,自1911年辛亥革命始,至1921年建党终。无独有偶,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雷颐教授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恰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至1911年革命终,其叙述对象虽迥然而异,但历史逻辑却是一致:中国变革延至辛亥,一切方法穷尽,惟有革命而已。这也是一种必然性。

两者之间都在重复一种历史逻辑,或者更狭窄一点地,政治逻辑,即历史决定论。亦即是说,中国在他们所叙述的那个阶段中,其发展具有客观性与规律性,最终要推导出一个特定的结果,也就是必然性。《建党伟业》的必然性是建党,《走向革命》的必然性是革命。

当然,雷颐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他所得以论述或者推导的一切结论,都是基于史料的研究。他并不避讳在整个晚清70年之中,为帝国殚精竭虑、以国家社稷为重、睁眼看世界、促科学推民主的朝廷人士,也并不简单地认为整个清政府就是反人民反民族的反动铁板一块。例如他对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甚至包括恭亲王奕忻的评价都相当精辟。实际上,他对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专著《李鸿章与晚清40年》乃我所阅读过对于李鸿章至为中立、中肯和中道的叙述与评价。但无论如何,他的中心观点即认为,晚清至鸦片战争的历史,乃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是清政府的颟顸与极端顽固,最后造就了辛亥革命的‘激进’。……‘改革’是当事各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妥协的结果,只要有一方坚持不妥协,就无法‘改革’,社会矛盾必然以不是‘坚决镇压’就是‘激烈革命’一类的暴力方式解决。 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与其指责民众变革的‘激进’,不如批评统治者顽固的‘极端’;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恐怕,这才是化解‘激进’的最有效途径。”

您已阅读36%(986字),剩余64%(17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