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

最后的盐道

中国财经作家东方愚:今天我们抢购食盐,包含了更多复杂的因素——对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的深恶痛绝,甚至对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的焦虑。

小时候家里没通上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那个时候我们习惯称煤油为“洋油”。记忆中,村里有过几次“抢油”风潮,村民们传说洋油要涨价,于是呼啦一声都往供销社跑,有人拿着瓶子,有人提着壶,还有直接用担子挑了两个水桶来的,好生夸张。

未曾想到的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抢,这次抢的是食盐。有人骂国人素质低下、盲从成灾。这种批评者要么生来就是衣食无忧者,要么就是一个没下过厨房且不问世事的自命清高者。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物资紧缺,到现在的琳琅满目,中国在吃饭和照明上不再捉襟见肘,但内心却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

当然,两种不安定感是有区别的。当年我们仅仅是一个价格敏感者,再说,如果生活一片漆黑,与彼时(上世纪80年代初)上下齐盼改革春风的氛围也不“搭调”。到了今天,我们抢购食盐,并不仅仅因为对未来碘盐受污染的担心和对价格的敏感,而包含了更多复杂的因素——对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的深恶痛绝,甚至对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的焦虑。

您已阅读28%(405字),剩余72%(10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