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江湖

柏拉图版Facebook

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 Facebook之前你是谁?Twitter之后谁是你?当人的一切都通过社交网络“映射”到互联网,你可能被全世界系统地认知。

公元前300多年,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以众多故事阐述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洞穴”隐喻: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墙壁上自己的影子,并以此作为对世界的全部认知。这个哲学隐喻已有无数解释,比如现象与本质、什么是真实,但我想起的是互联网和Facebook。

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10年前,你不会记得在此之前的6分17秒自己确切在想些什么。无数这一类被遗忘的时间和事件只会一闪而过,消失到谁也不知道的什么地方。但现在,一个极微小的思维和时间片段都可以变成0和1并永远留在互联网上。

互联网是镜子,“映射”了你的一切线下生活。你在跟谁聊天、聊了些什么?你去了什么地方、买了什么东西?看了哪场电影、哪本书?你对埃及的革命什么看法、你的判断由何而来?互联网像海绵,更像黑洞,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吸纳数亿人的这些信息。但当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出现并成为全世界认可的行为标准,人的一切思想和举动第一次被毫无保留地完整“映射”到互联网上。而Twitter这种轻巧却“日行千里”的信息记录、传播工具,将这种“映射”成本无限降低。

您已阅读32%(473字),剩余68%(100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