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体育始终

FT《睿》杂志撰稿人杨旺、杜若:和大多数人不同,在26岁时,李宁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伏伏。退役后,他通过创立和经营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运动品牌来延续自己的体育人生。

美国《体育画报》记者Brian Cazeneuve是一位有着多年采访综合体育经验的资深记者,在不同的场合,有一个关于中国运动员的故事常常被他拿出来津津乐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在其他参赛选手跃跃欲试进行着准备活动的时候,李宁却在热身场练起了书法。等裁判哨声响起,他从容扔掉手中的笔,从单杠上一跃而上。

西方人大抵很难想象,中国人怎么可以将火药味十足的竞技体育,和优美、诗意、舒缓甚至神秘的书法联系在一起?

但这个故事放在李宁身上,却显得自然而贴切。当年身为体操职业运动员的李宁,感觉“所有中国人的梦都在我身上,我失败了大家都伤心,我成功大家都欢呼”。他需要一个媒介,帮助自己抒发压力与情绪。而现在,李宁一面追寻着将李宁品牌做到世界领先位置的梦想,一面又在藉由其他渠道,寻找着自己灵魂的栖息处,所以,他的床头常年放着《资治通鉴》和《大学》,所以他常常去五台山拜佛,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中国的公益事业。

无论是财经记者还是体育记者,都有一个印象:李宁不好采访。

他几乎谢绝了所有媒体,即便是最终通过资格审查与他近距离接触的记者也会发现,采访李宁的时间和提纲被控制得非常严格—这给人一种印象,李宁是个非常善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男人。

两次采访,李宁给人的印象倒与传说中不大一样。他在面对记者时其实非常善于表达自己,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极强,即使是面对超出提纲的问题,也能迅速组织清楚自己的条理,他的回答,就像他习惯穿着的深色西服那样,非常严谨有序。他对自己的隐私,也并非防范得滴水不漏,来到李宁公司位于北京亦庄的总部,走进三楼拐角的董事长办公室,你会发现在最显要的位置,就摆着他儿子李小宁和妻子陈永妍的照片,对于孩子今后的教育和发展,他回答得也非常恳切。

李宁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愿意过多面对媒体。“我不是一个演员,不会像那些表演型企业家那样整天将自己的日程晒在闪光灯下,”他说,“请先把我当成一个人,然后才是商人。闪光灯老对着我没有用,解决不了问题。我从十几岁当运动员开始,闪光灯就不断,很辛苦,在闪光灯面前不容易,还是让自己轻松一点好。”

您已阅读22%(879字),剩余78%(31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