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站

“中国下一站”研讨会纪要(三)

在纪要的第三部分中,两位学者分别讨论了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成本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危害,以及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分割如何扭曲市场,造成诸多宏观经济失衡现象。

(编者按:1月8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北京市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与《经济观察报》在上海举办了“中国下一站:机遇与选择”学术研讨会,对未来一年的世界与中国形势进行前瞻。FT中文网获授权发表本次会议的发言纪要,此为第三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发表时有删节。)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控制通胀的成本有多高

我基本上讲三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看待这一次通胀的性质,因为通胀的性质可能和控制通胀的成本、对经济的影响大有关系。第二,讲一些基本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经济根本来讲还是一个过剩性的经济,是供给非常充分的经济。现在有人说,其它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例如印度、巴西等,通胀率过去十年来也比我们高很多,中国的通胀率为什么不能高一些,我要讲一下我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误导性的看法。第三我要讲通胀和市场泡沫的关系。我们正在面临资产泡沫经济,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挑战是如何控制房地产泡沫。

首先,通胀的性质。这一轮通胀主要反映了什么因素呢?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货币信贷的投放,从2009年到现在,货币信贷投放很多,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压力。另一种观点更强调的是长期性、结构性的因素,比如说劳动力供给减少,或者说劳动力人数增速大幅放缓等。还有一种是说,中国过去几次通胀都反映在物价水平、尤其是粮食价格上,同时粮食价格有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上升过程,影响因素有土地供给的限制、农民工补贴、政府的支持等。这一观点意味着存在物价长期上升的趋势。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还是说,这一轮的通胀和过去的两轮一样,基本上是需求拉动的周期性现象。这里面货币投放可能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货币和通胀之间是什么样的传导机制,我觉得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讲,货币投放太多,造成通胀压力,好像是对的。但从市场来看,从政策层面讲,货币增长对通胀水平影响有多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历史上过去十年,广义货币和CPI通胀率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例如在2007-2008年那一次通胀最高的水平,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货币和通胀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关系。

货币对物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信贷货币投放比较多的话,会刺激消费需求。另一个传导机制就是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因为货币投放很多,老百姓就认为价格肯定要涨,这个预期本身造成了上涨的压力。我认为第一个传导渠道是最主要的,如果对总需求拉动不大的话,也很难有通胀的预期。

您已阅读22%(1013字),剩余78%(36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