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

为什么要再谈BP漏油?

FT专栏作家斯卡平克:BP漏油已经停止,而相互指责仍在继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诸多教训,但归根结底,最好还是从源头预防危机的发生。

1982年,美国芝加哥地区有7人在服用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被注入氰化物的泰诺(Tylenol)胶囊后中毒身亡,强生将美国境内的该药品全部下架。自那时起,强生的果断行动,就一直被奉为企业危机公关的典范。

现在,是时候淘汰这个案例分析了。这并不是说,该事件已不具经验可言。它仍有其教育意义,只是连强生自己有时也会忘记这一点:今年,该公司召回止痛药美林(Motrin)的处理方式,就为它招致了批评。

问题是,泰诺事件比大多数案件都要简单。问题的严重性毋庸置疑:有人中毒身亡。氰化物是一名罪犯投的;强生无可指责。尽管召回的决定十分大胆,但在逻辑上并不复杂。

企业危机通常要比这棘手。丰田(Toyota)今年就犯下了好几个错误。当丰田用户声称其汽车不安全后,公司高管并未出面做出解释,而当他们最终露面时,看起来又很不自信。但起初,问题的起因并不清楚:到底是由于质量太差还是驾驶员的失误?

您已阅读24%(398字),剩余76%(12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