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大熊猫的白与黑

在经济迅猛发展数十年的中国,狂热的工业化势头随处可见。但宝兴展现出中国的两面:一方面从大自然汲取财富,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环境。

在中国西部与青藏高原相连、绵延起伏的山脉之间,有一个名叫宝兴的小县城。采矿业主导着这里的日常生活。锈迹斑驳的大卡车运送着从刚刚从周围山上开采出的体积庞大的天然大理石。路边的加工厂将大理石切割成精美的台面,最终这些台面将用于远方的名牌厨房。到处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色粉尘,包括宽阔的宝兴河。这条河流带着这些粉尘,穿越一个又一个水电大坝,最终汇入长江。

在经济迅猛发展已持续数十年的中国,这般狂热的工业化势头随处可见。但宝兴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座小城上方陡峭的竹林坡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路边手工艺人反映了这一点,他们用小块大理石雕刻成熊猫石像。宝兴展现出中国的两面:一方面决心从大自然汲取财富,另一方面执意保护环境,即便以牺牲发展为代价。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国宝”。它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讲述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1935年6月,躲避国民党围剿的中国红军,穿过宝兴县,继续长征。这场耗时一年、行程达6000英里的苦难历程只有少数人生还。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政权。不到十年后,大熊猫就逐渐成为中国的使者。它担当这个角色可谓完美:稀有、漂亮,而且对毛泽东来说重要的一点是,它身上没有任何和皇权有关的包袱。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绘画不仅得到接受,还得到了积极的鼓励。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熊猫黑白相间的可爱形态已成为中国的象征。更妙的是,西方世界对这一物种越来越着迷,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宝兴周边发现的大熊猫。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神父(Père Armand David)在宝兴发现了大熊猫标本,为这一物种的正式科学描述提供了基础。1936年,美国时尚设计师露丝•哈克内斯(Ruth Harkness)首次将一只活体大熊猫带出了中国,给它起名“苏琳”(Su-Lin,音译)。这只3磅重的熊猫幼崽很快赢得了西方世界的芳心。

您已阅读29%(815字),剩余71%(20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