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之道

浅谈碳交易模式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黄杰夫:谈论碳交易“模式”,已成时髦,它究竟是什么?回顾一下“碳交易之父”桑德尔博士过去30年的创业历程,就能有个更直观的理解。

谈论碳交易“模式”,已成时髦。大量的理论和术语被翻译成中文,让人越看越糊涂。

国际“碳交易之父”,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创始人桑德尔(Richard Sandor)博士。上世纪90年代在纽约住时,我就一直通过媒体关注他。1990年,在桑德尔博士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的“cap and trade”,即总量控制(cap)和配额交易(trade)。

二氧化硫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可以像玉米、大豆、棉花一样进行期货交易呢?

原理其实很简单: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年初给每个电厂下发二氧化硫排放配额(allowances)。年终算账,如果电厂的指标没用完,有富余,它可以将多余的配额指标卖掉。相反,如果电厂排放超标,多排放的量,它要买别人的配额。一旦有了交易的需求,市场就应运而生,它具备两大功能:一是通过买卖为二氧化硫定价,二是通过期货交易对冲风险。这一理念延续至今,也是今日二氧化碳配额交易的原理所在。

在美国,cap and trade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20年间排放量下降50%,从每年1800万吨下降到约90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直接导致酸雨的减少,从而降低了由酸雨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据统计,仅这一项减少的医疗开支今年就达到1230亿美元。

您已阅读22%(552字),剩余78%(19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