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

中国城市宜居吗?

FT中文网生活版编辑薛莉:中国对待城市规划应该更理性、更长远。改善城市的密度和尺度,并开始考虑城市新移民的融入问题,这事关城市的成熟和稳定。

两周后,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世博会将在上海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拉开帷幕。对于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运动的发生地中国,可谓意义深远。此次世博会的口号是振奋人心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中国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适宜步行的城市才是宜居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非常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张永和认为,宜居的城市一定是可步行的。步行,或者北京人口语中的“遛弯”,应该是城市人独有的享受:出去走走,买点东西,看场音乐会。而在他看来,北京或上海浦东等地却恰恰不宜步行:道路太宽,过街要小跑着才能趁着绿灯未灭时冲过去;交通不便,没有形成购物网络。这样的城市街区变成一组孤立的岛屿。人们在一个岛上生活,到另一个岛上班,再到另一个岛休闲,永远处于室内,中间全靠汽车代步,背离了健康生活的目标。虽然近年来城市绿化正在被重视,但张永和说:“生活在城市里为的是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看到绿化。”

上海曾宣布将在2015年初步建成国际性“生态城市”。在张永和看来,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是密不可分的。而宜居城市需要具备几个要素:

一、适当的密度。包括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人如果住得不够密,不可能支撑起足够的商业。建筑密度在建筑学领域被称为覆盖率,是指房子不能盖得太稀。现在中国城市的建筑覆盖率一般在30%左右,太低了,宜居城市应该在50%。这不是说要牺牲绿化。事实上,绿化应该集中在公园内或住宅区内。比如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河道旁并没有很多树,但是它仍然很“绿”,因为植物都在庭院里。东京的密度比北京高很多,往任何方向走不超过两百米都会有24小时便利店,住起来就很舒服,曼哈顿和香港也不错。

您已阅读27%(718字),剩余73%(19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