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新加坡有意脱离“哈佛模式”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从近期历史来看,大部分时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都对资产庞大的大学捐赠基金充满嫉妒与艳羡。然而,同众多美国金融品牌一样,哈佛和耶鲁的名字如今在亚洲等地似乎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强悍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简称GIC)并不常成为异端思想的滋生地。不过,最近在GIC沸沸扬扬的一场辩论,其深层意义却吸引了世界各地投资者的关注。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所谓的哈佛(Harvard)或耶鲁(Yale)投资模式展开的。从其近期历史来看,一如全球其它众多的主权财富基金,大部分时间GIC都对资产庞大的大学捐赠基金充满嫉妒与艳羡。原因是,对于任何希望摆脱呆滞守旧养老基金状态的长期投资集团,哈佛或耶鲁模式似乎提供了一幅令人兴奋的远景。毕竟,20年来,耶鲁等高校通过开拓一种独特的投资风格赚取了丰厚的回报。这在本质上讲是在支持一种多样投资理念,即在投资主流证券的同时,也将资产分散到非流动性资产及另类资产类别(诸如私人股本)。

您已阅读21%(362字),剩余79%(13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