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国大党政治家扎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在2005年发明“中印度”(Chindia)这个词的时候,对于这两个新兴亚洲强国即将迎来一个睦邻友好的新时代,一些人曾寄予厚望。首先,他们认为,通过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与不断扩大的贸易联系,“中印度”将成为现实。在2005年4月访问新德里期间,对于两国之间的贸易仅为其对外贸易总额的5%,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公开表示遗憾。他呼吁,到2008年将双边贸易额从当时的136亿美元提高至200亿美元,2010年提高到300亿美元。时任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Kamal Nath)表示,“在两三年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他们两人都说中了。2007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到2009年底,中印双边贸易额虽然较2008年的水平下降16%,但仍达到430亿美元。
然而,尽管两国贸易关系蓬勃发展,更广泛的睦邻友好关系却仍遥遥无期。问题根源在于双方未能解决长期存在的边界争端,这种争端曾导致两国在1962年爆发一场短暂但血腥的战争。中国政府宣称,自己拥有与不丹和西藏接壤的印度阿鲁纳恰尔邦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与此同时,印度则表示,中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占据了印度3.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巴基斯坦非法割让的。这种公开争议是若干刺激两国关系的因素之一,随时可能在意想不到的领域爆发,让企业和投资者蒙受损失。比如,由于担心战略设施的安全风险,新德里最近拙劣地对中国工人实施入境限制,迫使中国企业暂停在印度承包的发电厂工程,而此类电厂正是印度填补其严重能源不足所需要的。区域内的竞争关系,仍可能让“中印度”的梦想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