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济学

代币券的前世今生

中国中山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王则柯:从十年前发文严禁“代币券”,到如今代币券的大量发行和使用,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纠风办”和有关企业在唱双簧。

上次我们谈到,一家“错放”价格标签的糕饼店正在做促销,比如原价五元的糕饼现在卖四元,但是如果顾客持这个店发放的糕饼票购买同样的糕饼,却要按照原价计算。我觉得,“错放”价格标签和歧视商家自己发行的糕饼票,都是宰客的方式。

本来,大家都知道,经济学也早就说了,面额一百元的购物券抵不上一百元的货币,不过道理还停留在购物券的选择空间比货币小很多。想不到现在,广州市滨江东路那家糕饼店的促销实施,在不经意之间,就提供了购物券在面额上也不如货币的歧视性案例:哪怕在发行购物券的商店里选择同样的商品,购物券的标称面额,也要比货币打一个折扣。

购物券(卡)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代币券(卡)。记得大约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经联合发出紧急通知,“严禁”发放使用“代币券(卡)”,因为发行代币券(卡)是严重违犯国家财经纪律、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想不到十几年过去了,代币券和代币卡的发行和使用,却越来越厉害。现在你到许多大型超级市场去看看,使用代币卡的现象非常普遍,让你不由得想知道那些人哪来那么多代币卡。不过,在这些发行代币卡大型超市购买商品,本超市的代币卡和货币还是等值使用的,广州市滨江东路那家糕饼店的促销实施,却提供了面值上也歧视的宰客案例,值得我们记上一笔。

您已阅读36%(553字),剩余64%(9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