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孔子》不敌好莱坞?

FT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人们对《孔子》兴趣缺乏,说明在一个接触信息和思想的途径越来越多的社会,要向民众强行灌输一种意识形态有多么困难。

要是孔子皮肤是蓝色的,身高3米,长着一根甩来甩去的尾巴,中国的影迷或许会更感兴趣。可惜,这位中国最受尊崇的哲人(或至少是官方批准的荧幕形象)肤色要浅得多,他浓密的胡子和微言大义,也完全无法与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影片中驾着大鸟的类人动物匹敌。

高科技的3D影片《阿凡达》(Avatar)如此火爆,而沉闷冗长的《孔子》则一败涂地,这促使中国电影局悄然作出了一个不受人欢迎的决定:限制放映美国大片,为国产史诗巨制让路。为了凑数,成批的学生被大公共拉到影院去观看《孔子》。但是,就算是无所不能的共产党,也无法确保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会一直保持清醒。

影评界和网络聊天室也一片哗然。在网络聊天室,《阿凡达》好评如潮,《孔子》被贬得一无是处。对于美化儒教背景之举,许多影评家非但不买账,还跳出来抵制这部影片,质疑2500年前的哲学对现代社会是否有用。在通常作为政府喉舌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专栏作家张希(音译)大胆陈词,提出“儒教的产生,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作者在文中嘲讽了某地方政府的祭孔活动,并表示,儒家学说一直是“桎梏人民思想”、让民众变得温顺听话的工具。

您已阅读27%(497字),剩余73%(13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