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

从谷歌事件看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FT中国投资参考》主编金奇:西方也许只能与中国保持一种对立的共生关系。不管对中国如何失望,经济利益也意味着,西方企业不会普遍像谷歌那样公开挑战中国制度。

(上图为17世纪的中文地图的美洲部分,该地图将中国绘制为世界的中心)

初秋的知了由于感觉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鸣泣声变得更加紧迫。和秋蝉一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正热火朝天地抓紧享受“Google.cn最后的疯狂”。

这家美国科技巨头自推出中文搜索以来,首次停止审查搜索结果。在普遍预期的打压行动即将到来之前,中国公民上周充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我疯狂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搜索,完全分散了我工作时的注意力,”有人表示。“我搜索了天安门事件、国家领导人的绯闻、领导人子女的贪污腐败。什么都搜了。”

“谷歌是逃不过惩罚的”

另一名互联网用户称,这种违禁放纵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起1989年解放军镇压抗议前夕天安门广场上的气氛。“谷歌是逃不过惩罚的,它们肯定不得不撤出中国,”他补充道。

时日不多的,也许不仅是网民的私下愉悦。谷歌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同意自行审查搜索结果,以换取经营许可,现在它决定放弃这种实用主义,转而重申其“开放社会”原则。但谷歌对中国审查体制的违抗,反映的远不止于此。谷歌的举动或许表明,在华西方企业做出的融通让步,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一旦逾越底线,被扭曲的价值观就会反弹复位。

然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谷歌的行动至少对众多假设提出了象征性的挑战,这些假设在过去30多年里支撑着西方与中国的交往。特别是,谷歌的行动提出了一个问题,传教式资本主义——即一种普遍但又模糊的信念,认为西方与中国的商业来往,也许能以某种方式推动中国的政治自由化——是否一直只是一种幼稚的希望。

您已阅读20%(630字),剩余80%(24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