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尚无共识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中国暂时躲过了一个日本式资产泡沫的风险,同时也有时间和动力来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似乎还没有共识。

在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似乎还没有共识。事实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来调结构。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周期来看,结构改革往往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

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在1997-98亚洲金融危机中推动的国有银行的改革。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出口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过高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出口有关。出口的下降和产能的过剩将使失业率飚升,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外需的急剧减少将迫使中国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所以,如果世界经济在今后的一两年当中不能实现强劲的复苏,这段时间,对中国经济转型其实是一段最好的时间。

那么,如何进行结构调整? 笔者认为应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该重新建立健全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国内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居民消费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储蓄欲望很高。具体是体现在教育、养老金以及医疗等方面。所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医疗制度的健全刻不容缓。其实一些重要改革步骤已经在进行。比如,政府已决定今后3年将投资8500亿来建全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这将刺激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同时中国政府也可以效仿罗斯福新政,建立全国性的最低养老金体系。这些体制的健全也会促进人口流动,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会刺激服务业的发展。这也会帮助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如果有很强的政治意愿,政府也有充分的财力来解决这些结构的问题。

您已阅读35%(616字),剩余65%(11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